国士无双杨宗保 第26章 隐士出山

作者:龙思佳1985书名:国士无双杨宗保更新时间:2021/08/03 02:08字数:2869

  

?晋国公就是王佑当年去世之后,朝廷给的封号。

王门三兄弟俱是贤孝之人,父亲去世之后,三人一直在寻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为父亲手植三槐的三槐堂立一篇‘铭’。只可惜当年王佑的直言禁忌触犯的是太祖太宗之间的兄弟角力,这个名头太大,因此真正的才学之士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都回避这篇铭文。

与这些才学之士相反的就是一群阿谀献媚之徒,他们都想通过这篇‘铭文’来巴结宰相王旦以及他大哥王懿。三兄弟想到,父亲生前因为忠直敢谏而触怒圣威,如今去世之后,怎么能让一些宵小奸佞之徒来写‘铭文’,坏了老人家的名声。因此这些人的献文,他们一概不纳。

难道天波府也弄出一篇文章来巴结我们三兄弟,可是我无权无势,要巴结也应该把文章献给大哥二哥才对啊。王旭虽然对杨宗保的行径充满疑惑,还是好奇的接过那一篇‘三槐堂铭’。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王旭起先只是随意看看,可最后居然还是忍不住大声读了出来。

王旭想不到,这篇铭文的开头居然豪迈的提出了涉及天命的哲学命题。

这本来是所有文人的一句牢骚话,可从古到今,从没有人能把牢骚说得如此大气豪迈。这铭文的开头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

……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这结尾几句就有些意思了。这是一段自嘲的话,说的是与王公比较,我们如今的小辈只知道沽名钓誉,没有时间修养德行。没有君子,国将不国。如今只有王公手植的三槐,象征着王家的仁德。抚今追昔,惟余一声叹息。

王旭每念一句,杨宗保就轻声解释一遍,两人节奏控制得相得益彰。直到最后杨宗保说出‘惟余一声叹息’,王旭真的长叹一声,然后声泪俱下的向杨宗保深深一鞠躬,说道:“我辈后世子孙真是惭愧,对先父虽有追思之意,却未尝领会他老人家传家的德行修养,此文让在下感激不尽,也羞惭不尽。”

杨宗保看着王旭如此感激涕零,声泪俱下,暗中汗颜不已。这篇‘三槐堂铭’实际上就是几十年后的苏轼所作。如今的王旭当然不知道,就是他的二哥王旦,前几年生下的三儿子王素,将来仕途显贵。在几十年后,王素的儿子王巩,才学惊人,与苏轼是至交好友,两人经常吟诗作对,畅游附和。

有一天,两人都喝的伶仃大醉,王巩担心素有贤名的父亲责备,就让苏轼为他的祖上写一篇‘铭文’。苏轼本就是狂放豪迈之人。平时写的文章已经是大气磅礴,此时酒醉之中,写出来的当然更是豪放不羁。

这篇铭文的开头其实已经隐有对官家没有重用王佑的愤慨之情,只是隐藏在浓浓怀旧,抚今追昔的情感之中,读来没有触犯皇威的意思。

杨宗保此时默写出的这篇铭文其实算不得完美,因为苏轼的文章中还提到了王素在未来官场的贤明政绩,后世王巩的文采风liu。可如今,王素不过是个三岁小童,王巩更是还未出世,所以杨宗保就把涉及他们父子的一段删去了。

由于时间紧迫,杨宗保根本来不及补一段进去,因此整个文章的结构显得有些纷乱。不过没有了记述王素父子的段落,则追思王佑的情感更加强烈。如今,王旭陷入哀思之中,也就顾不得文章的结构了。

杨宗保看到王旭其情可悯的模样,不由一声叹息,强制自己摆出责问的语气,问道:“先生除了感激涕零,可曾真正领会此文深意?”

王旭对杨宗保的责难摸不着头脑。

杨宗保说道:“先生胸中自有大沟壑,如今却只是惜于兄弟间相互避讳的小名声,就蜗居于此,不问朝事,亦不闻天下万民所苦,岂不是愧对三槐公当年传家的深意?”

王旭说道:“吾兄王旦,少有大才,我隐居于此,兄长可免于被御史大夫纠缠,仕途则少些阻碍,必然更为天下万民谋福祉。”

杨宗保暗叹口气,嗤笑道:“谋万民福祉?相公如今整日纠结于小事,何尝理会过天下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