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音乐大师 第三百零一章 开始 2

作者:乐音书名:超级音乐大师更新时间:2021/06/19 21:46字数:10192

  

因为蛮族人虽然把罗马帝国的文明变为一片废墟,却唯一把教廷继承了下来,使它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不仅东方教廷的发展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且西方教廷的发展也未导致根本的或重大的变化。不过。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西派教会的发展壮大也提供了可乘之机。起初罗马教会感到茫然无措,继而便利用混乱无主的局面,趁机扩充权势,发展势力,提高了主教的地位,扩大了教廷的疆界。使罗马教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导致以后几百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互相争雄,这种情况在一直受强盛的皇权控制的教廷东派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罗马教会忙于争权夺势,致使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在神学理论方面却无甚创造性建树。基本上是沿袭公元5世纪初在与佩拉纠主义论战中形成的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直到13世纪托马斯主义兴起,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蛮族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时的东罗马帝国乘机试图控制西部教会,这促使罗马教会开始面对和承认现实,暂时放下与东派教会的首席之争,转而开始向蛮族人传教,试图通过积蓄力量,扩充实力。把教会的根基建立在蛮族社会中间,以待重振西派教会,再图与东派争雄。于是,罗马教会向蛮族统治地区派出传教士,开始了教廷在西欧乃至北欧的传播活动。事实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已经在某些地区展开,侵入西罗马帝国的一些蛮族在此之前也已经接受了教廷,这对于罗马教会进一步广泛的传教活动,无疑是有利的。

自从3世纪中叶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提出“三位一体”说这一教廷正统教义的核心信条以来,如何解释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道成肉身的圣子教堂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神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方面,西方的神学思想远不如东方深刻,但却较为统一,基本上确立起在教堂里存在着完整的神性和人性的概念。而东方神学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对此进行了长期不休的理论争执,致使东方教会陷于分裂状态,并因此经常与西方教会发生神学冲突。

东方教会在教堂论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公元4世纪时有强tiáo教堂人性的阿利乌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上与所谓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有强tiáo教堂神性的阿波利拿派,遭到安提阿派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的谴责。公元5世纪又有抨击阿利乌派教堂一性论,坚持教堂二性二位论的聂斯托利派,受到第三次大公会议的谴责;还有反对聂斯托利派的教堂一性论派,这些派别均被视为异端。5世纪中后期,教堂一性论派与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正统派教义主张,教堂里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人性与神性结合在一个位格里。而教堂一性论则认为,主张教堂里具有神人二性将导致教堂二元论。它强tiáo教堂统一性,认为教堂的神性与人性结合后,人性消融在神性里,因此教堂只有一个本性,即神性。查尔西顿第四次大公会议谴责了教堂一性论,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查尔西顿信经》确认,教堂里具有同等完整的神性与人性,与圣父同体,与世人同体。神人二性互不混淆,结合于一个位格,一个本性之中。这在教会史上被认为是对教堂论问题的正统解决,在混乱的神学领域里确立了教义的一个规范,然而。会议之后,教堂论争并未平息,教堂一性论继续反对查尔西顿决议,与正统派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查士丁尼一世召开的“三章”辩论会和第五次大会会议试图安抚一性论派的目的仍然落空。到6世纪末,教堂论争已造成东方教会的四分五裂。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四大中心分庭抗礼,聂斯托利派和一性论派则分裂出去成为独立教会。

7世纪时教堂论争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教堂神人二性之争已转化为教堂神人二志之争,即:教堂具有神人两种意志,还是只具有一种神的意志。638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利厄斯在位)发布《希拉克利厄斯敕令》,肯定教堂只有一个意志。641年教皇约翰四世在位)将之斥为一志论异端。648年君士坦斯二世在位)发布《诏示》。禁止讨论教堂有一个或几个意志的问题。教皇马丁一世在位)利用这种局势年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教堂里存在两个意志,即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并且不仅谴责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吉尔吉乌斯及其它宗主教,还谴责了《希拉克利厄斯敕令》和《诏示》。企图由此推动关于教堂意志的解释与西方关于教堂一位二性的解释相一致,并伸张教皇在东方的权威。后被拜占庭皇帝逮捕放逐。

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与教皇阿加托(678—681在位)谈判后,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大公会议,会议确认教堂里有两种意志,二者互不矛盾,只是人的意志顺从神的意志。这次会议是继尼西亚和查尔西顿两次公会议之后,西方教会在神学主张上第三次战胜分裂的东方教会。至此。教堂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

长期以来的教堂论争给东方教会和帝国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不仅致使东方教会在6世纪末就已四分五裂,而且由于教堂论争中的异端迫害,造成了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对君士坦丁堡统治和教会的强烈愤怒和离心倾向,成为后来被崛起于7世纪的伊斯兰教迅速征服的重要根源。作为第五、六次公会议的完成,692年查士丁尼二世(685—695,704—711在位),又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了“五六会议”,与会者全是东方教会的主教。会议确认君士坦丁堡与罗马主教区享有同等特权,规定了几条与西方惯例相抵触的新法规。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此后,东西两派继续相互争雄,终于导致最终的分裂。

自从克洛维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后,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公元751年,掌握法兰克王国实权的墨洛温王朝宫相矮子丕平发动宫廷政变。把国王基勒得利三世逼进圣梅达尔修道院,自己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从此结束了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开始了加罗林王朝时期。

751年伦巴德人从皇帝手中征服了拉文纳,正在步步进逼罗马。而当时的罗马教皇实际上已背叛了君士坦丁堡统治者,在这种形势下,教皇必须另寻保护人以对抗伦巴德人,于是,他转向了法兰克人。在丕平当上国王之后,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752—757在位)亲自前往巴黎为他举行加冕膏立礼仪式,封他为“罗马人的行政官”,这表明他是上帝拣选的国王,王权是神赐的,从而改变了以往由各个部落推举法兰克国王的传统,同时也使教廷真正成为法兰克王国统治的精神支柱。丕平为酬答教皇的支持,于754至756年间两次出兵远征意大利,迫使伦巴德人放弃拉文纳总督区和罗马地区的占领地,并把拉文纳总督区及彭塔波利斯赠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就是“教皇国”的诞生,教皇的世俗君主权由此形成。而当时的罗马虽在形式上仍属拜占庭皇帝管辖,但事实上早已是教皇的领土。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是世俗君主,从此权势大增,而教皇为丕平加冕之举则成为中世纪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影响深远。这意味着教皇具有废立皇帝之权,为日后教权与王权之争以及重建罗马帝国埋下了根由。

768年矮子丕平去世,王国分给两个儿子:查尔洛曼和查理,兄弟间的内讧随之而起。771年查尔洛曼去世,查理从此开始了大一统的统治。他积极利用教廷会向外扩张。用火与剑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到包括现在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半个匈牙利、大半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北部,较之其父统治时期的疆土扩大了一倍多,使王国成为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于帝国的国家。因此在西方民众的心目中被视为罗马帝国在西方的复兴。世人加于他名字上的头衔“伟大的”一词并入名中,称他为“查理曼”,曼即伟大之意。在教廷的扩张方面,查理曼还征服了萨克逊人。为整个西欧教廷的发展带来了永久性利益。为加强统治,查理曼在广大的占领地大量兴办修道院,完善教区组织机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的神职人员,这些措施同时也大大推进了西方教会的发展,使西方教会重新确立起实现多年追求的教廷首席地位的雄心。因此。罗马教会也一再宣扬法兰克王国的伟业和罗马帝国的再现。

公元799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795—816在位)遭到反对派攻击,逃出罗马城,向查理曼求援。800年查理曼率军进入罗马,使利奥三世重登教皇宝座。800年圣诞节时利奥三世在圣彼得教堂把罗马皇帝的冠冕加在这位法兰克国王头上,赋予他奥古斯都的伟大继承人的地位,这一举动博得了罗马和西方民众的普遍称赞。于是,查理曼成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这一封立事件进一步确认了罗马教皇的神权地位,确立了教会和国家是同一盾牌的两面的思想,导致整个中世纪长期进行的教权与皇权之争。与此同时,西派教会由于有了强大的帝国做后盾,由此也开始了它的中兴时期,在与东派教会的斗争中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并且由于查理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西派教会也得以避免遭受穆斯林大军的进攻。

查理曼统治时期,皇帝控制着罗马主教的入选和主教的任免权,掌握着召开和主持宗教会议,颁布宗教法规。操纵教会事务的权力。查理曼亲自主持过16次宗教会议,会议决议均以皇帝“敕令”的形式公布。他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长应按所辖教区和修道院规模大小及财产多少,为法兰克王国军队出人出钱,还把居民向教会交纳的“什一税”定为法律。他还对教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把久已废弃的省主教区制度重新确立起来。这些省主教后被称为大主教。对所辖区内的主教拥有裁决和惩治权。在查理曼大帝的积极支持下,西派教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强术事业也获得振兴。为提高帝国的学术水平,查理曼从西欧各地笼络人才。他任用阿尔琴约735—804)为主要文化顾问,兴办宫廷学校,修院学校和图书馆,组织人力大量抄录古典文献,从当时西欧文化最发达的爱尔兰修院中聘请一批学者到学校任教,开设语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数、天文、音乐七门课程,也称“七艺”。查理曼的努力使在蛮族入侵中遭到破坏的欧洲古典文化得到一定复兴,史称“加罗林文化复兴”(查理的拉丁文为carol,故有“加罗林王朝”和“加罗林文化”之称)。

随着学术的发展出现了神学争论。西班牙有两位主教宣讲教堂嗣子论,认为教堂就神性言是上帝之子,就人性言不过是上帝嗣子。对于这种看法,查理曼于792和794年分别在雷根斯堡和法兰克福领导召开了两次宗教会议予以谴责。同时,在“和子”句问题上,西派教会与东派教会展开神学论争。这一论争实际是东西两派在争夺教廷首席地位问题上的神学表现。早在公元5—6世纪间,在西派的西班牙教区的弥撒中,便已出现将信经中“圣灵来自圣父”一句念成或写成“圣灵来自圣父和子”的情况。不久,这个在教会史上被称为“和子”句的信经就在西派教会中流行开来,这引起东派教会的愤慨。认为是对正统信仰的篡改,与福音矛盾。为此,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做了两个刻有《尼西亚信经》的银牌,置于罗马使徒彼得的墓上。而查理曼大帝则于809年召开的亚亨宗教会议上。下令将“和子”句加入《尼西亚信经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牧首佛提乌将“和子”句列为西派教会的五大谬误之一。以后,两派教会在“和子”句问题上继续争论不休,也是导致最终分裂的一个原因。

此外,在教廷的信仰中,行“圣餐”所领受的圣体一直被认为是救世主的圣体血。那么,教堂的身体与血究竟是如何体现在物质中的呢?这一问题是几个世纪中神学研究的主题。这时期的西派教会在这一问题上又出现了新的争论。831年法兰克帝国神学家巴斯迦修拉德伯图著文《主身与血》。提出“变质说”。认为饼与酒献给主后,便在实质上变成了教堂的肉与血。其他一些神学家则坚持奥古斯丁的传统理论,反对变质说。11世纪时变质说被西派教会定为正统理论,反对此说的著名神学家贝伦加尔被迫放弃自己的见解,并做了忏悔。同时,在告解圣事方面也出现了有关“忏罪”问题的新教规。而东派教会有关对圣餐性质的正统理论。则是由大马士革的约翰(约675—749)的“物质变化说”确立的。

查理曼死后,帝国迅速衰落。其子“虔敬者”路易(814—840在位)无能继承他的伟业。路易死后,三个儿子洛泰尔(843—855在位)、路易(843—875在位)、“秃头查理”(343—877在位)于843年订立凡尔登条约,瓜分了帝国。这一条约通常被视为法德两国分立的。帝国的分裂导致无力抵御外敌入侵,封建主义迅速发展,各地发生争权内战。教堂和隐修院大多成了地方贵族的猎取对象,隐修院院长和主教同各地堂区神父一样由世俗权力所控制。神学论争和学术生活也逐渐凋落下去了。

然而,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在法国教会中却导致一部分人向教皇寻求统一和希望,试图通过提高教皇权威来遏制世俗权贵和大主教控制教会,以维持教会统一。于是,教皇的独立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利奥四世(847—855在位)在意大利南部各城市帮助下打败了萨克森人,并在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周围筑起一堵墙,称墙内为“利奥城”。尼古拉一世(858—867位)时对教皇权利提出种种要求,试图实现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理想。他主张教会应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教皇是整个教会的统治者,主教是其代理人。他处理了两个著名案件。一是使863年梅斯宗教会议所批准的洛泰尔二世国王的离婚案决议无效,并开除支持国王的两位大主教的教籍,由此挫败了德国的统治者和二位大主教的威风。二是强令恢复了被专横的兰斯大主教辛克马革职的苏瓦松主教的教职,捍卫了教皇最后裁决的权利。这一时期出现的《伊西多尔教令集》就是皇权衰落,教皇权力增强的标志。这一文献的内容包括从1世纪罗马克雷芒起到8世纪格列高利二世止历任教皇和历届会议的决定。其中有真有假』话菩±既脑亩?ahref="iei8/"tart="_bnk"iei8/督塘罴沸疲蘼碇鹘逃涤惺紫匚缓妥罡卟门腥ǎ渌兄鹘潭伎芍苯忧肭舐蘼碇鹘滩镁觯蘼碇鹘逃薪谥迫魏未笾鹘痰娜ㄏ蓿浪渍?权不得干预罗马主教和其他主教的权限。其中有一份教令宣称,君士坦丁大帝曾命令全体神职人员听命于罗马主教,并把“罗马城和所有意大利的或整个西部地区的行省、地区和各城市”赠给罗马教会,史称“君士坦丁赠礼”,后于15世纪被尼古拉库萨和罗伦佐瓦拉证实是伪造的』话菩±既脑亩?ahref="iei8/"tart="_bnk"iei8/督塘罴吩谥惺兰褪墙袒峒忧拷袒嗜ㄊ疲谕咽浪渍?权控制,维护主教职权和教会财产的文献依据,是教权与皇权斗争的有力武器。

然而,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后,教皇权势再度衰落。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政治纷争严重加剧,教皇沦为意大利贵族手中的玩物。由于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治势力做靠山,教皇便为任何一个控制罗马的党派所操纵,导致教皇迅速更迭,从897年至955年间,登上罗马教皇宝座的不下17人。

911年查理曼家族在德国的统治宣告结束。随着加罗林王朝的崩溃和封建主义的成长,德国分裂为各个诸侯国,权力开始落入各地贵族之手。为抵御诺曼人和匈奴人的入侵,德国需要统一,主教们为抵制日益增长的世俗贵族势力,也赞成统一。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享利(919—936在位)当选国王,他同各诸侯取得和平,赶走了丹麦人,征服了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各族,最终打败匈奴人,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国奠定了基础。其子奥托一世(936—973在位)继承发展了他的事业,通过亲自任命的主教和大隐修院院长的帮助,使各诸侯听命于他。从此德意志的权力建立在控制教职委任权的基础之上,这导致下世纪为争夺主教叙任权同教皇发生的斗争。

奥托的事业不满足于德国,他把扩张目标指向意大利。951年首次进入意大利。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摆脱罗马统治者贝伦加尔二世的控制,向奥托求援。奥托再次进军意大利,帮助教皇赶走了贝伦加尔。教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在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传统,是教廷各国的世俗首脑,但实际上的统治权只限于德意志兼领意大利。奥托最终以教皇的服从为代价,使教皇暂时摆脱了罗马贵族的控制。奥托死后,德意志帝国经历了几代皇帝的统治,到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帝国实力大大增强,此期间教皇的独立和权威一直不振。(未完待续』话菩±既脑亩?ahref="iei8/"tart="_bnk"iei8/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